第一次订阅了读库 2022 全年阅读计划,第一期除了两本读库 Mook 外,还有一本小书《为人文教育辩护》。
我好像从未认真思考过什么是人文教育,以及我们需要人文教育吗?可是读了几页以后,我突然意识到这本书其实就是在讨论一个我曾遇到的问题:看与工作无关的书有用吗?更直接一点,作为程序员,如果花不少时间读与计算机无关的书,对我的职业生涯有帮助吗?是不是在浪费时间?
我曾在出差时,在书包里放了一本王小波的《黄金时代》,被同事一脸嫌弃,Ta 跟我说:你现在应该多看技术的资料,特别是自己技术薄弱的地方。我不服,好像还争辩了一番。只是后来想想,他说的也有道理,连自己都养活不了,看这些小说、政治、历史,又有啥用?
一晃很多年过去了,工作几经变动,特别是在知识星球和极客时间等平台上,关注了一些互联网行业的大 V 后,我对自己的认识也更深了一些。第一,我的技术确实很弱鸡,不入流,需要深入学习计算机底层基础知识。第二,认知不够,没有常识,浪费很多的时间在没多大意义上的事情上,比如刷微博热搜,看各类八卦时政新闻等。第三,不会思考,也不知道该如何思考。一个事情干完了,就完了,做不到举一反三。别人能看到前方五十米,我可能只看到五米。
写这些,不是说我现在变的多么厉害,而是在某一天,心智突然提了一档,开始意识到自身的问题有多么严重。以前的我,就像一头不知世事,生活在一堵围墙内的猪,过一天是一天。也许很多人跟我一样,生活在无尽的地狱深渊却不自知,还美其名曰:啥都不重要,开心就好。可是,大多数人真的开心吗?我持否定态度。
在极客时间上,看了很多计算机行业大佬的心路历程,每个人可能走的路不同,但殊途同归。学习没有捷径,要想成为高手,都得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不停地学习、思考和输出。不学习就没有输入,没有新的认知,也就不可能知道某个问题有更优的解题思路。而思考的不够,遇到问题也就没有一个结构化的思维方式,下次遇到类似的问题,大脑还是一团浆糊。而输出则更为重要,它是思考的具象化。输出的方式有很多,比如翻译英文资料或书籍,写博客,写公众号,出书,泡论坛回答问题,各种分享,各种打卡,喜欢问为什么,搞职业培训,拍视频,参加各种职业认证考试等。如果再回想一下,不管初中还是高中上学时的题海战术,背课文,默写等等,其实都是输出。“一万小时定律”真的不只是说说而已,量变引起质变。
仔细观察各类大 V,我慢慢发现,他们都有一些共同点:大量的读书,大量的输出。就像《黑客帝国》中的 Neo 从母体中醒来一般,我突然意识到,我不能再睡下去了,更不能装睡。我开始慢慢地改变自己:吃饭的家伙继续学,其他各种人文相关的书籍也要大量的读。目前来看,这两年基本上是七三开,有 30% 左右(估算)的时间花在非计算机领域的书籍上。
那什么是人文教育?我觉得,对我来说,那些非计算机领域的书,那些通识类的书就属于这个范畴。而在这本书中,作者认为“所谓人文教育,根本就是让思想自由地驰骋,自由地放牧”,同时他也引用了一些其他的观点:
- 1828 年,耶鲁大学发表了一篇报告,指出人文教育的根本意义“不在于教授任何特定职业所需,而是为所有职业的共同点奠基”,其主要论点是:学习怎样思考比具体科目和书本更为重要。
- 查尔斯·艾略特认为美国的人文教育应该允许你选择自己的道路,激发自己的想象力,由此实现独特的自我。很多人认为很多科目不值得教授。他的办法就是,让教师提供学生所需,而学生则选取他们所爱。
从上面这些论述来看,它们不仅回答了什么是人文教育,也回答了人文教育的作用,那就是:学习思考。
说到底,想要了解一个问题,可以看书,或者直接用谷歌。真正难以做到的,是学会用批判的眼光来阅读、分析数据、陈述自己的想法。最重要的,是要学会享受知性冒险,把思考作为家常便饭。
我理解这里的知性冒险,应该是一个人的好奇心,创造力,以及不畏权威,敢于质疑的勇气,不会听风是雨,而喜欢多问几个为什么。作者对人文教育的优势总结了三点:写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以及如何学习。
而关于写作,作者是这么说的:
但对我来说,人文教育的核心美德是教你写作,写作让你思考。不论你做什么,清晰、简明和快捷的写作能力那是无价的技能。
……
写作一篇文章的初稿本身就是一种求知的过程:了解我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发现我的想法之间的逻辑关联,看我的结论是否基于事实。不管你是谁——政治家、商人、律师、历史学家或是小说家——是写作让你在现有的想法里去芜存菁,提供秩序和清晰的表达。
看到这几段文字,我开博客,写公众号的目的也就不言而喻了。只是,那时我还没有理解到这个层次,如果不是写,我就不明白写就是创造,写就是思考。如果不是教师或写作相关的职业,大部分人可能平时写作或总结的机会都不多,很难拥有这一层的思考。而如果不总结,不写作,不分享,很多知识是难深入掌握的。
在这个信息时代,每天充斥着无数的娱乐节目,无数的短视频,也许这里面有一部分价值挺高。但对于我个人来说,能真正引发我思考的很少,更多的时候还是感官上的刺激。而读书,写作才能真正带给我成长,因为它们会引发我思考。可是,诱惑就在那里,也许这就是大部分人读书读不下去的原因吧——体验不到视频那种爆米花式的快乐。
现在的中国,高等教育越来越普及,职业培训也非常多。人越多,教育就越难做到因材施教。所以,如何提升个人综合实力,还得靠我们自己。如果不知道读什么书,不妨随便拿起一本读一读。
站在 2022 年的今天,总有人喜欢说“卷”,但我其实不太喜欢这个字,但说的人越来越多,我也就跟着微笑地呼应着“卷卷卷”。但我自己知道我不是卷,我只是不想生活在无边的地狱。我想爬上来,我想看看高处的风景,我知道这个过程很漫长,很辛苦。
做一只快乐的猪,还是做痛苦的苏格拉底?
我没得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