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我个人的理解就是随便写写,对近期工作、学习和生活的一些想法和思考进行记录。为防止用错标题,我还特地查询了一下维基百科:
随笔,亦称杂文、试笔,是散文的一个分支,是议论文的一个变体,兼有议论和抒情两种特性,通常篇幅短小,形式多样,写作者惯常用各种修辞手法曲折传达自己的见解和情感,语言灵动,婉而多讽,是言禁未开之社会较为流行的一种文体。
那这里的 2202 又是啥意思呢?这其实是模仿读库 Mook 的命名,2022 年第 02 期。
扯了些不相关的,下面聊聊最近读到的一些观点,说一说自己的思考。只是现在一说到思考,我就有些惴惴不安,因为万 Sir 在《和这个世界讲讲道理》中曾经说过:
普通人思维最大的毛病是分不清“感觉”和“思考”,他以为他在思考,其实他只是在发表自己的感受,甚至是在宣泄情绪。
(一)网络平台可以成为他律
当读到好的文章段落时,我就会不自觉地摘抄下来分享,发朋友圈或微信群,最重要的是发布在自己的博客上。这个习惯,是什么时候真正养成的?好像是在博客搭建之后。
为啥之前在朋友圈、微博这些平台上我没有养成这个习惯?想了想,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 脸皮薄,不好意思分享,害怕被人吐槽;但在自己的个人博客上,我可以“肆无忌惮”地发表任何东西。
- 朋友圈、微博这些平台就像群消息一样,没法沉淀,发表的内容很快就被淹没了。仔细想想,这一条可能并不成立,点开这些平台的个人主页时,内容都在那里。但打开个人博客的感觉还是不一样:清晰的时间线,所有内容一目了然。这真真切切是我自己的,我发表任何东西都不会被屏蔽。
- 往大了说,有了自己的博客,就像有了自己的名片,因为赋予的意义不同,便格外地重视。
- 往小了说,博客可以作为自己简历的一部分,对于展示自己日常思考、学习分享时,非常方便。
- …
但我觉得最重要的,不是发表在哪里,而是有了正反馈。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地方获得了认同,有的在微博,有的在知乎,有的在 B 站,有的在微信公众号。随着不断地积累,他们逐渐形成自己的势能,并打造了属于自己的圈子。
当然,这些我还没有,需要继续摸爬滚打。但在博客这里,我慢慢找到了自己的正反馈:看着博客上的内容越来越多,内心便更自信更笃定,我想这就是时间的力量。
在这里,我的潜意识会告诉自己:有人会看我写的东西。明知是假象,却偏偏有神奇的效果,正如漫画集《生活蒙太奇》的作者在后记中写的那样:
我总觉得网络平台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只要我能形成定期上传作品的规律,不管有没有观众在看这些漫画,就会有一种责任感让我坚持更新。而网络上的反馈也是支持我不断自省,让内容更有趣的一种方式。
正因如此,今年我发朋友圈的次数也逐渐多了一些,后续应该还会增加。
我们总是抱怨自己不够自律,其实从小到大,很多目标的完成都是靠他律。比如因为要考试,所以努力背课本,这里的考试就是一个他律。去年冬天,我做了一个小实验:我在一个微信小群里发消息说,如果不能在 6:30 之前起床,就发一个红包。实验结束,一个月下来只有 2 次没有完成目标,其他日子都是提前起床。这就是他律带来的效果。
如果自律做不到,为啥不用他律来达成目标?当尝到甜头后,他律很有可能会变成自律,岂不两全其美?而网络平台就是这样一个他律,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将其用好。
(二)读书不是登山,而是结网
前天在微信公众号上,看到和菜头发表的这篇《阅读经典有什么用》,里面有这样一段:
读书就像是郊游登山。大多数人走到山脚最多山腰就觉得够了,没必要那么辛苦继续向上攀爬,不如坐下来开始烧烤打牌。剩下的人看兴趣和体力,选择要去往的高度,从那里眺望一下更开阔的景色。所谓经典算是狭窄曲折山径上的一个个路标,指引着人们一路前往山顶。
我们从小可能就听过“书山有路勤为径”(出自唐·韩愈的《古今贤文·劝学篇》),所以把读书比作登山好像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在前不久,我读了罗胖的《阅读的方法》,他说:
原来知识世界不是一座由低到高的山峰,也不存在什么登山的唯一道路。就像我在前言提到的,知识世界是一张网。从一个节点可以随时跳到另一个节点,每一本书都和无数的书相关联。在此地碰上的,在别处仍可重逢;在此时错过的,在彼时仍可偶遇。
这一下就拓宽了我的思维,读书可能真的不是登山,而是结网。
我们从农村泥泞的小道一路前行,上了县道,省道,高速公路,最终来到了某座城中央。
我们从一篇论文,跳到另一篇论文,从一个知识点到一个知识脉络。
我们从一本书,知道了一堆书。
我们从一个作家,了解到了 Ta 喜欢的一批作家。
我们从书中的人和事,了解到了一个时代的悲欢离合。
…
就这样,我们从一条支路出发,慢慢走到了枢纽。
就这样,我们大脑中的知识点开始渗透,点成线,线成面,面成体,知识体系逐渐成形。
胡适曾经说过:“读书是为了可以读更多书。”
(三)温水煮青蛙
池老师前几天发表的这篇《千万别借钱投资,更不要赌博》中,提到了硅谷教父保罗·格雷厄姆的一篇文章,叫做《我们是如何失去时间和钱的》。教父说:投资失去钱,空转失去时间。我理解这里的空转,指的是表面上完成了很多工作,其实都是些无关紧要的事,对个人没有提高,也不会引发思考。
在大多数人心中,把钱用在奢侈品上会发出警报。但做投资,却不会。因为奢侈品似乎是关于自我放纵的,除非你是富二代或中彩票得到的钱,否则,你已经被彻底训练过——你知道,自我放纵会引发麻烦。
而投资,则可以避开这些警报。
…
失去时间最危险的方式,不是花了时间去玩,而是花了时间去做假的工作。当你花了时间找乐子时,你知道你是在自我放纵,警报很快会响起。
…
现在,最危险的陷阱就是通过模仿更有德行的行为类型来绕过我们对自我放纵的警报的新行为方式。而最糟糕的是,这些行为甚至都还不有趣。
这让我想到的是“温水煮青蛙”,一直生活在自我感觉良好的错觉中,从来没觉得有问题。
我想这应该算是典型的舒适区效应,没有思考,没有反省,每天干着类似的工作还觉得自己特别辛苦。认真观察自己身边的同事,你会发现:
- 早上来了先看新闻或热搜,看个 30 分钟再说;
- 中午休息时,短视频,游戏刷起来;
- 工作不到 10 分钟,拿起手机又是好一会;
- 工作一天,晚上到家,累成狗,躺在床上刷剧;
- …
这些事情可怕吗?是,但又不是。
我说不可怕是因为劳逸结合,累了就要休息;我说可怕是把这些当作习惯,从此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曾经的我,这些习惯都有,比如中午吃饭时,大家都在看剧,我也边吃饭边追剧。但是,随着阅历的增加,我慢慢发现有的人不这样:
- 早上来了,先把今天的工作任务规划好;
- 中午吃完饭后,开始读书学习;
- 工作快速完成,然后把时间专注到其他事务上;
- 晚上回家后,运动,学习,冥想,早睡早起;
- …
我想我可能终其一生,也无法变得跟他们一样优秀,但我这并不妨碍我见贤思齐,向他们慢慢靠近。
我个人觉得,防止青蛙效应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多反思:
-
今天有什么收获?总结了吗?
-
今天的工作有什么值得改进的地方?
-
今天哪句话说的不合适?
-
今天让我感恩的人和事是什么?
…
说心里话,如果换作几年前的我,会很反感这些东西,老问为什么烦不烦?
可是时间长了,我就成为了自己讨厌的那种人。
(四)相对中的绝对
上周末,我本来计划要学习网络相关课程,但惰性一来,就颓废了。手指在书架上随意划了一圈,最后翻开了一本万 Sir 的《相对论究竟是什么》,一口气读完,很畅快。当然,我还是没能真正理解相对论,只是粗略地记住了几个结论,比如:
运动会让你更年轻(时间膨胀)、变瘦(长度收缩)和变结实(质量变重)。
友情提示:这里的运动不是我们日常的体育锻炼,而是接近光速的运动 🐶。
但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相对论应用到生活上的启示:不同的坐标系视角,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过去和未来是真的,但“现在”是虚幻的,是相对的。
那么,我们的思维呢?我们看待生活,看待这个世界,看待万事万物,是不是也能用不同的角度去审视?
如果换个角度,从不同的利益方出发,网络暴力是不是会少一些?家人,朋友,同事,是不是也会相处的更和谐一些?
少一点偏见,多一点理解,那些愤怒、悲伤的情绪顷刻间便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壤,对我们身体的伤害不也少了?
和菜头在《如何理解网络批评》中说:
针对同一件事情,网络上会有很多种不同的声音。当然,可能批评的声音居多,然而即便是都是批评,彼此也并不相同。它们的价值不在于某一种声音是正确的,或者持续正确,而在于我们可以全都听一下,试图理解一下各种声音背后的想法,于是我们因此而变得聪明了一点点,思考问题的角度丰富了一点点,分析问题的工具增加了一点点。
但凡事都从相对主义出发,又对吗?
我们总是听说一些职场上的潜规则,各种 PUA,有对和错吗?如果说没有,只是因为触犯了道德,而没有触犯法律?
如果大家都认为没有,就很容易滑向相对主义的深渊,凡事都用选择当作借口。可能真的有一小部分人,因为各种原因,被逼选择铤而走险,但大多数人呢?
我们不能用相对主义来作为私欲的遮羞布。
很多事情确实没有对和错,但不代表这个世界没有对和错。
相对关乎选择,关乎理解,关乎同理心;而绝对关乎信仰,关乎价值观,关乎黑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