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你每天睡前在干什么?
早上起床做的第一件事又是什么?
相信很多人的答案是:看手机。
今天有什么热搜?朋友圈有啥新鲜事不?知乎、小红书上又有啥好帖子?
你想改变自己,却发现每天都在重复昨天的故事。
2、是手机的错吗?
没有手机,身处这个智能时代的我们,可能寸步难行;
有了手机,又身不由己地被其绑架,不知不觉浪费大量时间。
但手机还是那个手机。
3、那问题出在哪呢?
是贪婪的多巴胺,是生活的惯性。
我们生活在惯性里而不自知。
樊登老师在《读书是一辈子的事》中说:
我在讲书时最常用的例子是堵车,明明知道堵车的时候生气是无济于事的,我们还是特别缺心眼地生气,暴躁地按喇叭。为什么?惯性!不用动脑子,按照大部分人、大部分场景的内容设定,此处应该暴躁。不要觉得好笑,我们每个人的大部分时间都是生活在惯性设定的程式当中的。
4、普通人有机会破除惯性吗?
挺难的。
普通人不会思考,也不想思考,最重要的是不需要思考。
因为大部分时间里,我们都生活在熟悉的环境,和熟悉的人打交道,做熟悉的工作。
都是熟悉的套路,何苦要思考,自寻烦恼呢?
看看你的朋友圈,大部分内容是不是这样:
- 我在哪,我去了哪
- 我看到了啥
- 我干了啥
- 我吃了啥,喝了啥,买了啥
- 我笑了,哭了,生气了,难过了……
- ……
这些都是状态、事件和情绪,却偏偏不是思考。
我们时常将情绪和思考搞混,以为自己在思考,殊不知是在发泄情绪。
5、那怎么才能让自己经常思考?
读书,行动。
可没有时间啊。
是啊,没时间。
每个人的一天都只有 24 个小时,除去睡觉、工作和家庭,能省下来学习的只有寥寥几个小时。
而就是这珍贵的几个小时,又被朋友圈,微博等各种关注圈的东西消耗了一大半。
6、这不是恶性循环吗?只能躺平了?
不。
既然微信,微博抢我们的时间,我们为何不再抢回来?
7、怎么抢?
花钱抢。
买电子书,买网络课程,买各种学习 APP……
然后把它们放在手机屏幕最显眼的位置。
花了那么多钱,一点都不学,不心疼?
就这样,每天打开学习一会,时间一长,一个新的习惯慢慢就养成了。
在这个过程中,旧的惯性不断被打破,而时间一分一秒地回来了。
你多用这个 APP 一分钟,就少用了那个 APP 一分钟,不对么?
8、花的是钱,可赚回来的是时间,知识和技能,你说值不值?
粗略统计了一下,今年双十一前后共花费了 3200 多块,买了些啥呢?
- 得到上买了 10 多门课,包括 10 月份刚刚上新的《吴军来信·世界文明史》和《万维钢·精英日课5》,共计 1532 元。
- 极客时间上买了两门课,并参加了一个优惠活动,共计 257 元。
- 云服务器到期了,博客马上不能用,分别在腾讯云和 UCloud 上买了一台,共计 768 元。
- 微信读书买了两年会员,共计 296 元。
- 纸质书买了十几本,共计 365 元。
- ……
也许有小伙伴会问,你真的会看这些书,这些课程吗?你真的有时间看吗?
说实话,很多书一直在那睡觉,没打开过,可是:
-
只要有时间,我都会随便翻起书桌上的一本;
-
上下班路上,会自动打开得到 APP 听课,而在以前,都是在听歌;
-
只要一天没打开学习软件,浑身难受;
-
每天早上起来一拿起手机就打开得到 APP 打卡,而新闻和朋友圈早已离我远去;
-
……
是的,我的一部分惯性被重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