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关注池老师的时间比较长,所以墨问便签这款小程序自然也知道。3 月份以来,池老师在微信群和朋友圈每天发的内容基本都是在这款小程序上构建起来的。当你还在问这款便签小程序如何盈利的时候,人家一百万可能早就到账了。
这就是个人的影响力 + 好的内容,再通过一个产品包装出来的结果。随着产品的功能逐步完善,这款便签小程序的轮廓也会逐渐显现出来。
那问题来了,小程序的本质是什么呢?
许式伟老师有一个观点:移动时代最佳的浏览器是 IM,不再是以前的传统浏览器。
如果我们把微信不再看作是一个单纯的 App,而把它当作一个浏览器的话,那运行在上面的一个个小程序就是 Native App 的在线化。那这又意味着什么呢?
对操作系统厂商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威胁,因为浏览器是操作系统上的操作系统。
1994 年网景公司推出了 Navigator,它是互联网第一款 Web 浏览器,但结果呢?在其拒绝微软的收购意向后,遭到了微软的疯狂追杀。微软开发出 IE 浏览器,并通过免费和捆绑 Windows 预装 IE 等方式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将其干掉。原因在哪里?
想象一下,如果没有操作系统,计算机硬件不过就是一堆破铜烂铁,难以发挥其真正价值。所以,操作系统掌握着流量的咽喉,通过预装软件等方式,微软赚了一笔又一笔。如果原生操作系统被浏览器这个新操作系统给架空了,那原生操作系统就无异于计算机硬件,沦为无人问津的管道。从这个角度出发,微软绝对不会坐视不管,而是要牢牢把控住流量入口。
另外,我们也发现了,但凡是核心操作系统玩家基本都有自己的浏览器,微软的 IE(Edge),Google 的 Chrome,Apple 的 Safari 等,这也从侧面印证了浏览器的重要性。
传统操作系统能够预装的软件是有限的。而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Apple iOS 又玩出了新花样:账号(Account)—— 支付(Pay)—— 应用市场(App Store),一个操作系统下新的商业闭环诞生了。通过收租,Apple 赚的盆满钵满,并解决了原先预装软件数量有限的问题。更重要的是,通过应用市场,系统能力的边界被大大打开,系统的扩展性有了质的飞跃。
此时,再回过头看小程序,它对 iOS 的意义不就相当于当年 Netscape Navigator 之于微软吗?更可怕的是,微信有庞大的用户基数(月活达到十几亿),于企业而言,这是非常大的诱惑,而对 iOS 来说,则是威胁。如果很多应用都在微信里玩,不再开发 Native App,那 Apple 到哪去收租子?所以,腾讯和 Apple 的关系会非常微妙,微信不能过分越界。
最后,App Store 上的 Native App 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微信小程序也一样,所以腾讯和 Apple,都掌握着 App(小程序)的生杀大权。但不同在于,Apple 只能掐掉一个 App 的新增,而微信可以掐掉一个小程序的全部(移除之后,连入口都找不到)。
用户在哪里,内容就做到哪里,但有依赖就有风险。企业在拥抱微信的同时,可能也在想着如何逃离微信。很矛盾,但又很合理。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