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键盘支持双拼了

Demon.Lee 2023年05月28日 1,697次浏览



4 月初,我在 macOS 上把微信键盘安装了,终于,所有终端的输入法的大一统。

但在 macOS 上用了一会之后,我发现用不下去,因为没有双拼。

为啥必须用双拼,全拼不香吗?我只能说,回不去了。

翻了一下朋友圈,2019 年 8 月 27 日,应该是我告别全拼,开启双拼之路的日子,因为我在朋友圈发了下面这张图:

小鹤双拼

跟学习五笔一样(早已忘光),入门双拼,一开始也要背诵一点口诀。双拼有很多种,不同的双拼在字母组合上有差别,我选的是小鹤双拼。这里说的字母组合,指的是拼音中声母和韵母如何排列到键盘的 26 个英文字母上,比如小鹤双拼的单声母与英文字母基本上是一一对应的。回头再去看五笔,其本质也一样,只不过它是将偏旁部首排列到不同的英文字母上。

双拼正如其名字那样,一个汉子只需要两个字母便可搞定。比如“中华”,如果是全拼需要输入:zhonghua,而双拼则是:vshx。

为何要逼自己去学这个?一方面,为了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逼自己节约一点敲键盘的时间;另一方面,我想让自己多用点脑子。

节约时间?是的。在软件行业,很多工具都是通过节约时间来提高效率的,比如被很多顶级程序员奉为神器的:Vim 与 Emacs。

在这个蔚蓝色的星球上,流传着两大神器的传说:据说 Emacs 是神的编辑器,而 Vim 是编辑器之神。




它们不就是各种快捷键吗,有那么夸张?当你的手在键盘和鼠标之间来回挪动时,高手可能已经将问题搞定了。这就是快捷键的厉害之处,没有切换成本。虽然一次切换可能就零点几秒,一天下来也没多长时间,但一年下来呢?

我应该算是 vim 的中重度使用者,每天都在用。我的 macOS 上安装了 vim,也安装了 nvim,并且在很多软件工具中都集成了 vim 插件,比如 Chrome/Edge 浏览器,vs code,idea,goland 等。为啥没使用 Emacs?主要是没学会 [囧]。

另一个例子是 Apple MacBook Pro 上的触控板,特别是 2016 年以后的机型,触控板的面积非常大,相比一般的笔记本,简直可以停一艘航母。仔细观察,你会发现使用 macbook 的同学基本上都不会使用鼠标,这正是得益于这个强大的家伙。

力度触控板可实现精准光标控制和压力感应功能;支持用力点按、加速控制、压力感应绘图和多点触控手势。支持多种手势操作,包括双指滑动、双指旋转、双指缩放、三指滑动等,可以精确地浏览内容、选择和缩放。这些手势与 Mac 系统和各种应用程序深度集成。

有了这个触控板,你开始会反思,为啥还要一个多余的鼠标,来回切换,费时费力不讨好。效率高一点,时间就多一点,多出来的时间拿来做点其他事,多好。

说完提高效率,再来说说用点脑子。

什么叫用点脑子呢?其实就是逼着自己去思考,不是说脑子越用越活么。
全拼是我们从小就会的,无需思考,但一个新事物不一样,我必须想一想,这个词要怎么打?在键盘上的哪个字母上?这就会调动我的脑细胞全速运动,开始干活。

而更深层次的原因,或许是对自己经常不想思考,不会思考的不满。我时常对很多大佬的文章拜服,为何 Ta 们能有那么深的思考?为何我就想不到这一层?比如池老师在分析国家出台的双减政策:

人口老龄化 --> 人口减少 --> 消费不足,经济下滑 --> 社会总财富减少 --> 国家鼓励生娃 --> 出台政策(双减,福利等)–> 降低培养孩子成本 --> 家庭愿意生娃

更令人佩服的是,除了发人深省的观点,还有让人垂涎欲滴的优美文字。举个例子,当我们看到某某爆炸性事件时,都说自己三观尽毁,或是三观碎了一地,然后总结一番。当我看到下面几句时,我知道了啥是好的总结,好的表达:

我们倾向于把自己最熟悉的事物当作最理所当然的事物,然而,在常常不堪一击的人性面前,任何秩序都可能只是海市蜃楼。

收集世界,直到让你的世界观下起大雨。

只有在广阔中行走过,才能知道人的渺小。知道真理不容易在手,也就不再强词夺理。

如今,打双拼就像打全拼一样,可以闭着眼输出了,熟能生巧是真理。

当双拼又变成了全拼,我何时会再换一门呢?

说回 macOS 版的微信键盘,我用了两天之后的感觉是,还不错。目前主要的问题是,有些词汇没有出现,或者出现的顺序靠后,需要我手动去选。但我觉得这不是微信键盘本身的问题,而是因为我输入的频次不够。比如“程序的入参和出参”,当我打“出参”时,就没有这个词,等我输入好几遍之后,后面就没问题了。

期待微信键盘后面的迭代。

延伸阅读:

槽边往事 ·《好物推荐:微信键盘
MacTalk · 《呼之欲出,微信键盘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