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寻找百忧解:一个精神科医生的观察手记》,有些难过,又有些庆幸。难过的是他们身上的悲伤,庆幸的是与他们相比,我生活在一个正常的家庭里,没有那么偏执的走进死胡同。
每一个精神病人的背后都有一段故事,故事里讲的是患者的伤口。而伤口的背后,有的是孤独,有的是偏见,有的是天灾,也有的是人祸。
如果不是读这本书,普通人如何才能看到他们背后的伤口?有些伤口其实是可以避免的,但人都有局限性,局中人更甚,特别是封建迷信,这让我更感慨教育的重要性。
令人印象深刻的一个故事是,一个狂躁症患者把一个自闭症患者给治愈了。如果这就是故事的结局该有多好,可惜啊……
打开精神分裂症自闭的大门,发现里面空无一物。
抑郁症的人是活在过去的。
很多时候,他们是在替一个家庭、一段历史,或者某种环境“生病”。之前我有位老师曾说,善良的人才会得精神病,“因为不忍心怪别人,所以只能怪自己”。
……
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一个个悲伤的故事,突然我让想起曾经的一部网剧《灵魂摆渡》。那些无处安放的灵魂,其背后都有放不下的执念,这些精神病患者又何尝不是。有那么一刻我开始觉得,他们的剧本素材是否来自一些精神病患者的真实故事。再一想,也许很多电视剧中的狗血剧情是真的,它们就来源于生活中那些不为人知的一面。
书中有好几位患者之所以发病,基本都与小时候没有得到父母足够的关爱有关。他们因为缺乏安全感,缺少沟通,进入青春期后就特别容易误入歧途。从这个角度出发,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可能比我们想象中要大,对孩子多一点关心,多一些鼓励,少一点苛责,或许就能避免让孩子一条路走到黑。吴军老师在《态度》一书中也说过:从某种角度讲,孩子的命运在父母向孩子发脾气,并且传递给他们坏习惯时,就已经决定了。
- 吃饭时,孩子不小心把碗给打了,就当做没发生,换个碗让他继续吃;
- 孩子对刷牙洗脸很反感,不打不骂,换个方式引诱他去做;
- 考试没考好,帮助 Ta 分析问题,找找原因,鼓励 Ta 继续;
- 有时间带 Ta 出去看看这个世界,见不同的人,见不同的景;
- ……
这些做法的背后是什么?是关心,也是耐心,是爱,更是温柔。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及时出手干预,化解那些痛苦和烦恼,不让它们变成执念。作者说,每个家庭关系里都有各种小矛盾,及时解决,不要不了了之。比如,跟父母吵架了,然后就不说话,过一段时间又说话了,就表示和解了,这是不够的,问题还在那里。也许现实中的问题比我们想象中要复杂,但只要双方都有一颗包容的心,就能互相退让,妥协,把问题解决掉。
对孩子来说,特别是他们的世界观还没有建立起来的时候,父母是天,是地,是港湾。那反过来呢?孩子是那面镜子,让为人父母的我们反观自己。
我曾在朋友圈这样写过:
- 孩子要早睡早起,Ta 6 点起床,你不得不跟着早起,原来的点灯熬夜只得放弃,否则白天上班没精神,即使是周末,你也别想睡到 11-12 点。以前你饿了,外卖一点,如果是晚上还可以来点啤酒撸串,现在让孩子跟着吃这些?慢慢地你变得更自律;
- 孩子遇到困难,你要挺身而出,即使面对各种复杂的关系:慢慢地你变得更勇敢;
- 孩子的作业,各种习惯,你要协助 Ta 完成并养成,不能总威逼,也不能总利诱:慢慢地你更有耐心了,因为多次发火之后伴随着的是后悔和懊恼;
- 孩子成长的反馈延迟高,重要不紧急,这就造成我们时常失去关注,反而去做那些紧急不重要的事情。工作失误,马上就有人批评,我们会立马改正,但孩子的习惯养成可能需要好几年,等发现问题时,可能早已错过:适得其反,你开始明白,要做重要的事,紧急的事能放弃就放弃;
- 孩子读书少,不爱读书,天天逼 Ta,可适得其反:你开始反思自己,是不是做错了?是的,以身作则,重要的不是孩子读书,而是你读书;
- ……
所以,孩子是什么?是上天给初为人父人母重活一次的机会,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更自律,更勇敢,也更温柔。
温柔是化解现实戾气最好的药方,如果真的已经走上绝路,怎么办?书中说:
在精神科没有“根治”这一说。所以,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和“精神病”和谐共处。
看到上面这句话时,我突然想到另外一句话:
Life isn’t about waiting for the storm to pass. It’s about learning to dance in the r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