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才是主旋律

Demon.Lee 2023年09月17日 1,157次浏览

关于写作,池老师曾在文章中写道:

两个程序员技术同样优秀,如何区分普通和卓越呢?不在于他们懂的编程语言多一门还是少一门,也不在于他们喜欢 C 还是 Java,更不在于他们使用 Vim 还是 Emacs 编程,而在于他们是否能够与他人交流思想。如果你能够把想法传递给别人,你的力量就得到了放大。

一个团队中有影响力和「权力」的程序员大都是表达能力强的人。无论是口头表达还是写作,他们都能清晰的传递自己的想法,并保持严密的逻辑性。



所以,写作的意义是什么呢?我以前常引用的一句话是:写作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写作的过程就是创作的过程。现在想想,如果是一个不怎么写的人,能理解这句话吗?不一定。

写作是什么?我现在认为这是一个认知的问题。而认知的高低,决定了我们在自己所在行业所能达到的高度。

也许有不少人认为写作就是写作文,因为我们熟悉呀。跟很多人一样,这是一项从小学到高中,甚至到大学,都在折磨我的项目。一看见命题作文就头疼,爬个山,读本书,都被老师或家长要求写一篇心得,真烦。

其实,这是误解。写作不仅仅是写作文,我们做过的每一道数学题,抄写的每一首唐诗宋词,默写的每一个英语单词,完成的寒暑假作业,甚至用过的每一张草稿纸,都是写作的变种。因为只有在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任务中,我们的大脑才会思考,才会真正理解某一个知识点。这就是为什么上完一节课,老师都会布置作业,为什么题海战术还在继续,为什么学完一个章节要考试做卷子,为什么有月考,期中考,期末考……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就是的一种外在具象化表现。

当我把池老上面的文章转发到朋友圈时,我写了这样一句话:对于写作,我的理解是,这是普通人(指智商平平,非文字工作者,非教育工作者)唯一翻盘的机会。我之所以把教育工作者,文字工作者这些职业排除出去,是因为 Ta 们每天都在写,每天都在输出,写教学大纲,写课件,编辑文章等。老师就更不用说了,写完还要讲完,如此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什么知识掌握不了?

现在我们再回过头去,看一眼那些行业大佬,哪个没有自己的博客,公众号,哪个不是出书就是翻译文章,这些都是在。技术大 V 周志明老师出了很多本书,几乎每本都是豆瓣高分,他在新书《凤凰架构 (豆瓣)》中说:

笔者十多年来一直从事大型企业级软件的架构研发工作,较完整地经历了从最早的大型单体系统到如今基于云原生基础设施的架构演变过程,希望借此机会,系统性地整理相关知识,查漏补缺,将它们都融入既有的知识框架之中,也希望能将这些知识与大家分享讨论。笔者相信要深入理解一门技术,不仅要去看、去读、去想、去用,更要去说、去写。将自己“认为掌握了的”知识叙述出来,尽量将知识说得条理清晰,让他人听得明白,释去心中疑惑,同时把自己的观点交予别人审视,乃至质疑,在此过程之中,自己也会挖掘出很多潜藏在“已知”背后的“未知”。

连这样技术大牛都在写,在查缺补漏,然后发出来让人批评指正来提高自己,我们这些普通人有什么理由不这样做呢?写到这里,再次分享一下学习金字塔,教是学习的最佳手段,可普通人教谁去,谁又愿意让你教?那就用起来,学以致用,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可问题是,很多知识找不到地方用,咋办呢?就只剩了。

如果十年前有人告诉我要去写,要去玩博客,公众号,今天的我一定比现在厉害。历史没有如果,就算有人提点,我就能听的进去?

  • 我在 2019 年注册了公众号,可没写两篇就不了了之;

  • 2020 年 9 月,我把个人博客搭起来了,开始输出;

  • 2021 年,我也注册了自己的知识星球(现在好像要花钱了),但没坚持下来;

  • 2021 年重新把公众号捡起来,博客和公众号同时发……

如今我已经写了几十篇,依然没有人看(除了爬虫机器人),但还是获得了满足感,理解了很多东西,包括写作是一个认知的问题。七牛云 CEO 许式伟老师在《许式伟的架构课》中说了这样一段话:

如果你对梳理中央处理器的架构设计感兴趣,可以尝试写一篇介绍它的文字。做这样的事情会对你非常的锻炼。“你自己理解一个事物”和“把你的理解表述成文,去引导其他人也能够理解它”,是完全不同难度的事情。

是的,自己理解一个事物,和引导别人理解它,是完全不同难度的事情。如果不是去搭博客,我不知道要买云主机,买域名,买 SSL 证书,部署服务,配置域名解析;如果不是写文章,我完全不知道为了讲清楚一个概念要去查维基百科等各种资料,为了绘制一张时序图花掉好几个小时,比如这篇《Wireshark 使用指南》里的图,只是截图而已,已经把我整的筋疲力尽……

而互联网的魔力在于,一旦你把写的东西发表出去,总感觉有人会读到,一种无形的压力推着你向前。

当写了几篇技术文章后,我开始产生了敬畏之心,每一个作者,每一位老师,不管写书还是翻译书,不管是视频课还是音频课,真的太不容易了。只要不是作弊抄的,评分我都比较宽容,文章中有几个错别字,我就当没看见。此时,我明白了另外一个道理:同理心不会凭空产生,只有置身事内才会有,而且铭心刻骨。

以上就是我对写作的理解和感悟,只可惜我明白的太晚了,别人可能 20 岁就明白了(比如像 StruggleYang 这样的 95 后),而我到 30 岁才开始慢慢醒悟,然后懊悔不已。别人已经是大厂架构师,而我已经错过了晋升的最佳时机,不管是能力,还是职位。究其原因,只不过是因为一个认知。

如果你不知道如何提升自己,那就开始写吧,写什么都行。前两天读了一本小书——《明天又要上班了 (豆瓣) 》,上面也写了类似的话:

当你被众多选择淹没时,你能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先选择一个。如果你心中没有方向或目标,第一步就是去做一些事情。任何事情都可以。

行动本身就是方法,行动也是焦虑的良药。